新華網山東·新華通訊社山東分社

新華網山東·新華通訊社山東分社

  新華通訊社山東分社是新華社國內分社中第一個省級分社,也是自創建后延續至今、歷史悠久的國內派出機構。她的電訊稿件見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國第一個省政府——山東省政府成立……

  新華通訊社山東分社于1941年6月28日創立于山東省臨沭縣利城村。為適應山東抗日斗爭形勢需要,經中共中央批準,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在大眾通訊社基礎上組建成立新華社國內分社中的第一個省級分社——新華社山東分社。

  山東分社成立當天,即以“新華社山東分社”電頭播發了《八路軍破襲 敵偽皆望風披靡》、《清河區廣大青年涌上抗日哨崗》、《泰山區實行統一支差辦法》等六篇消息。在戰事頻繁、通訊簡陋、人員偏緊的條件下,新華社山東分社與在延安的新華總社建立了正式呼號,負責向新華總社傳送有關山東的新聞稿件,將黨中央、毛主席的重要指示迅速傳至山東抗戰前線;同時,直接為我山東黨政軍領導機關及時準確決策提供可靠訊息;充分發揮了其黨和人民耳目喉舌的職責,起到了宣傳群眾、鼓舞士氣、打擊敵人的橋梁紐帶作用。1945年8月14日,新華社山東分社播發電訊稿件,報道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國第一個省政府——山東省政府成立。

  國家通訊社、黨和人民耳目喉舌、消息總匯、世界性通訊,是黨中央賦予新華社的四項職能。幾十年來,山東分社忠實履行職能,面向全國、全世界全面、及時、客觀報道山東經濟、政治、社會等領域的全面進步、嶄新形象。山東分社現已形成國內通稿、內部報道、對外、體育、圖片、信息、網絡、音像、社辦刊物等立體發稿格局,每年向總社發稿5000篇左右,每年都有幾十篇稿件受到中央領導同志重視。同時,山東分社作為新華社新聞信息在山東的唯一出口,授權向山東的新聞媒體發送新華社各類新聞信息,向山東省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目前,山東分社初步形成了以新聞信息報道為中心,新聞信息采編和新聞信息產品營銷兩手抓,綜合運用傳統形式、新形式和社辦報刊三種報道形式,全面履行四項職能的格局。

  幾十年來,新華社山東分社的報道始終把當好黨的耳目喉舌、為人民鼓與呼作為自己的使命,不管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建設時期,都生動真實地記錄了重大歷史事件和進程。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山東分社記者不畏艱辛,舍生忘死,通過一篇篇報道,宣傳黨的政策,鼓舞人民群眾,打擊敵人氣焰。尤其是對孟良崮戰役、山東人民支前、劉鄧大軍渡黃河、魯西大捷、解放濟南等重大事件,山東分社采寫了大量報道,在中國新聞史上留下了令人難忘的一頁。其間,山東分社先后有10多位同志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原新華社社長穆青深情地指出,戰爭年代表現出色的山東分社及華東總分社,成為新華社解放軍分社的搖籃。

  典型引路,是我黨的基本工作方法之一,是我黨革命和建設的成功之道,也是山東工作的一大特色。山東分社堅持和發揚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的優良傳統,傾力推出了一批在全國產生較大影響的典型,對實際工作產生了較大推動作用 。如1982年濰坊市“ 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報道,成為之后全國一個叫響的口號和城建的一條重要原則。張海迪、九間棚村、濟南工商銀行、濟南交警、白云等,經山東分社報道后,引起中央領導重視,成為全國學習的典型。期間,孔繁森、王廷江、張瑞敏、朱彥夫、王樂義、王勤利、許振超、煙臺社會服務承諾制、沂蒙精神、文登精神文明建設等重大典型的報道,山東分社都立下汗馬功勞。

  危急時刻,山東分社記者總是沖在第一線,及時向中央提供最新動態,積極影響、引導輿論。如1989年黃島油庫大火、煙臺“11·24”特大海難報道等,都受到中宣部、總社和省委的好評。2003年非典報道,發稿70多條,絕大多數稿件采自一線,對山東干部群眾抗擊非典的偉大斗爭進行了全面、準確、及時報道,受到總社和山東省委省政府的表揚和肯定。分社被省委、省政府榮記集體一等功,兩位記者被分記個人一、二等功。兩位同志被評為新華社抗非典先進個人。

  新華社山東分社新聞信息中心,作為新華社新聞信息在山東的唯一授權發布、營銷平臺,在山東統一推介、發布新華社新聞、信息、圖表、圖片、音像、網絡、多媒體數據庫資料等產品,并為山東省的新聞信息用戶提供優質服務,與山東各地媒體共同履行引導輿論的職責,促進黨政機關、企業單位的決策信息化、科學化;加強新華社新聞信息產品在山東采用情況的調研,及時向新華社總社反饋山東省新聞信息用戶對新華社新聞信息服務的意見和建議;統一負責新華社所有報刊的發行工作;憑借新華社龐大的宣傳平臺為山東的企事業單位搞好宣傳策劃服務;發揮新華網優勢,對外發布山東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新聞信息,并實現新華網與山東各政府、企業網站的資源共享;監督、統計新華社新聞在山東的落地情況,規范用戶用稿行為,維護新華社新聞信息產品權益。

  山東分社基礎設施有了長足發展,形成了高效有力的后勤技術保障。與總社、其他分社連為一體的通信傳輸、辦公自動化網絡等,體現了世界性通訊社的先進技術水平。

  六十多年來,山東分社在奉獻大批優秀新聞作品的同時,也輸送出一批高級領導干部和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其中許多人成為我國新聞界、文化界、教育界的領軍人物。